首页 > 管理资料 > 创新发展 > 现代技工教育的种种误区
资料名称:

现代技工教育的种种误区

上传作者: 陈亿章 资料类别: 创新发展
资料格式: WORD文档 下载次数: 368
更新时间: 2011-09-04 23:43:03
所需C币: 0C币/年 (备注:包年会员不需C币)
所属学院:
企业商学院
现代技工教育和传统技工教育既有很多相同之处,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只注重其相同之处而忽略其不同之处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
在对现代技工教育的种种误区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把握其精髓。
一、现代技工教育与传统技工教育有以下几个不同:
1、培养内容上的不同:现代技工教育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相结合,且包括一定课时的文化课教学,强调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习教学,而传统技工教育(又称学徒教育)则强调师傅的言传身教,学徒的观摩吸收。
2、培养速度(或效率)的不同:现代技工教育是十几个教师对几十个甚至更多学生的培养,既可以统一培养内容、规格、目标,又可以大面积保证技工培养的质量;传统技工教育则是一对一(或几)的培养,师傅个人的水平、技能、品德等因素对学徒影响是很大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庸师误弟子”就是这个道理。
3、培养方式的不同:现代技工教育是课室与实习工场、生产现场相结合,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习操作训练,且生产实习教学第一步应是课堂化,第二步才可能实行生产实习教学现场化;而传统技工教育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在工厂车间里边操作边教边学习,师傅的操作是种示范,学徒的操作第一步是模仿,第二步是熟悉,第三步才可能熟能生巧、有所创新,当然,这里仍然有师傅的口授传经和学徒结合实际操作进行理论学习的两个环节,但它们不可能是系统的,只可能零敲碎打的。
二、现代技工教育的误区种种:
1、现代技工教育是传统学徒式教育: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技工教育应尽力压缩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课时进行实操训练,以增强其适应能力。之所以有上述观点,我认为可能有以下误解:
(1)认为社会所需的是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能工巧匠”,只要如何做,就可以为社会所欢迎。其实社会真正欢迎的是不仅知道如何做,而且知道为何要这样做的智能型的能工巧匠;
(2)认为实际操作技能越多越好。在这时我认为应考虑一个前提,那就是在一定的技校学习时间里,不可能什么都学到,“样样精通则样样稀松”,这样培养的技校毕业生似乎什么都会,其实是什么也无法上手,真正为社会所不太欢迎,因此,应强调技工的“应会”基本功训练,而非什么都进行训练。
2、现代技工教育是类似一般大学的专业教育: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学习理论知识,以达到用理论这个武器武装大脑的目的,从而提高其工作水平。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这样一个问题: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既应知又应会的智能型技术工人。即便是现代的大学专业教育也非常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希望培养目标不仅会做,而且知道为何如此做,能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工作或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当然大学生和技校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应在应知的基础上进行应会的训练,必须保证必要的专业理论课的学习课时。
3、现代技工教育的学制是长短结合,以长为主,即常规班一般为两年或三年制,短训班为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九个月或一年。但有的人长短不分,认为技工教育是可以速成的。我认为技工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学生对于专业技术的掌握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过程。若违背,学生尚未完成走的训练,更要其跑、跳甚至飞起来,就是“欲速则不达”,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就是一句空话。其次,技工学校之所以采取不同学制的培养方式,是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如起点低(初中毕业)的学生,若要达到中级技工的培养目标,至少要经过三年的技工教育,这是常规班学习的基本时间要求;如起点高(高中毕业、大学毕业或是有多年工作经历的下岗、失业工人)的学生,若要达到中级工的的培养目标,则可能只需一年半载,甚至更少的时间;如目标较低(只需单项或若干项基本操作技能)的学生,其培养就只需一月或三个月即可。因此,技工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编制教学大纲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状况和社会对技工的不同需求进行切合实际的各种学制的技工教育,以达到既使学生切实学可有所得,又提高学校、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4、专业技能训练教学中主次不分使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操作技能教学错位。实际上无论是基本操作,还是综合操作,都有一个基本时间要求,有别是基本操作训练对综合操作训练有直接影响,且其实操的设备和装置要求较少,较易保证也必须其最基本的训练时间,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和“熟能生巧”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技能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可成,时间少了是练不成、练不熟的。为此,在实操教学中应合理安排基本操作和综合训练的时间比例及先后顺序,切不可“未走就跑、未跑就想飞”。
5、现代技工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一专多能初中级技工人才,但如何做到“一专多能”呢?在此,有种误解:学得越多越好。也就是在技校的三年里尽可能使学生多学一点以提高其适应能力。孰不知,为了让学生多学点其他专业的知识使其“多能”,则会压缩本专业的学习时间,严重影响本专业知识的消化吸收,无法做到“一专”。所以我认为现阶段“一专多能”是个努力方向,不是心想即成的。应在保证“一专”的前提下去争取“多能”。若考虑学习时间和内容的矛盾,对其他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只要介绍方法、指出方向,还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达到多能,学生走向社会后凭着其在技校的功底和掌握的自学方法,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实现其适应社会的“多能”。
6、文化课的学习可有无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技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技术工人,只要懂技术会操作即可。我以为这是种误解,文化课的学习不仅不是可有可无,而且也不是可多可少,是一个需要结合各个专业进行有所侧重的专业文化学习,也就是每个专业的文化课安排必须根据各专业特点进行精心的选修,这样才可以使学生通过针对性强的文化课学习促进专业技术课学习和理解。
7、技校教师教学专业化可有可无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技工教育毕竟是一种初中级技术教育,不是大学教育,要求不太高。只要是有一定学历的人都可以或多或少地跨学科或专业担任授课任务。大家知道“隔行如隔山”,若非临时代课,我以为技校的授课任务安排应尽量专业化,也就是起码要做到相关或相近的课程专业化。若跨度太大,则实难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师的业务能力的提高亦无益,所谓“扬长避短”,正是这个道理。但在此,必须值得一提是技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应尽快使自己在强项专业教学中做到理论和实操教学一体化和专家化,当然,这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年经教师以及工作经历较少的新手。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一专多能”目标如何达到,我认为首先是完全可以达到;其次是应分步实施其过程,这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再次就是要因人而异,不可“一刀切”,最后是在一专尚未落实的前提下,应缓步实行,当务之急是解决教师的专业化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教育学》广东教育出版社
3、《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5、《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6、《教学艺术》广东教育出版社
7、《教学技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资料
  • 暂无资料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5108589号 广东省音像制品制作经营许可证 粤音制证字第 B005号信息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 粤字第92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20080129号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5-2011 ichinace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