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资料 > 创新发展 > 阻拦创新思维的种种屏障(2)
资料名称:

阻拦创新思维的种种屏障(2)

上传作者: 陈亿章 资料类别: 创新发展
资料格式: WORD文档 下载次数: 712
更新时间: 2011-09-20 23:04:25
所需C币: 0C币/年 (备注:包年会员不需C币)
所属学院:
企业商学院
  “一代名相”魏征在向唐太宗上奏,提到这么一句“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维好比流水,没能突破种种障碍,也只能停留在原地,沦为一滩死水。知识和创新能力之间实际上是一对矛盾。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经验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束缚了思维的广度。经验的狭隘性表现在经验的时空狭隘性、主体狭隘性和经验之外的偶然性。
二者既有统一的一面,同时又有矛盾的一面,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越多,对创新能力的提高越有利,这是主要方面,这一点大家都十分注意。二者之间的对立面表现在,知识增多,创新能力不一定相应地提高,更不具有量的正比例关系。因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有所开拓,如果只是局限在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是很难有所创新的。另外,由于创新的对象是运动的、发展变化的,人们认识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已经有的某些知识会显得陈旧过时,会暴露出其不足的地方。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知识有可能成为创新的障碍。实际上,书本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客观地说,书本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有了书本,知识和价值体系就能够传递给下一代,后人在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过程中就不必每件事情都从零开始。   
    我们知道,创新的客观对象是由无数的个别事物组成的,这些事物具有无穷多的属性,每个属性又在不断地发生无穷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书本所研究的“理想化”的知识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生活于理想化的世界里,因此我们应当时刻把握住书本与现实世界是不同的,不能将二者混淆在一起。   
    比如美国的比尔•盖茨,他虽然大学还没有毕业,但是由于他能够灵活运用他所学的计算机方面的有限知识,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又比如说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曾经很幽默地评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说:“我们这一代人一直在探讨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而爱因斯坦说出了其中最具独创性、最深刻的东西。你们可知道这里的原因吗?那是因为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全部哲学和数学,爱因斯坦都没有学过。”虽然希尔伯特的话有些夸张,但是爱因斯坦由于没有受到有关时间和空间的书本知识的束缚却是事实。   
    那么在创新发明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既不为所学的知识困扰,又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呢?首先,我们可以尝试跨出自己所学的专业,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来分析和研究创新的对象。   
随着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细,知识的交叉现象也越来越多。一个人如果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眼界将会过于狭隘,从而会束缚人们的创新思维的发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些专业领域的新创新,并不是资深的专业认识,而是那些初涉专业的新手,或者是那些从别的专业转换过来的人。许多人直到中年才转换专业方向,却依然能够在新的领域做出突出的成就。例如物理学家里克尔在34岁转攻分子生物学,不久发现了DNA的内部结构;奥斯瓦尔德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转而研究数学,在59岁的时候创立了第一个关于颜色的数学定理。
总之、如果同学们能够把握好知识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就能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做到既有丰富的知识,同时又不为知识所累。
1.5自我中心型思维
    在我们日常的思维活动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观念、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目光去思考别人乃至整个世界。这是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经验和个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中心型思维定势。
    如果被自我中心型思维定势所困,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人际之间沟通的困难,造成不能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结果。
    那么如何走出自我中心型思维误区呢?首先我们要尽量做到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无知。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即使傻瓜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但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却可以化解矛盾,并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著名演说家卡耐基有一次在电台发表演说,谈论一本名著的作者,由于不小心,他两次把这位作者的故居康科特镇说成在新罕布什尔州,而正确的是在相临的马萨诸塞州。结果,卡耐基的错误遭到不少来信来电的指责和批评。一位从小在康科特长大的女士,写来一封辱骂性的信,卡耐基几乎被激怒,他觉得自己虽然在地理上犯了一个错误,但那位女士在礼节上犯了更大的错误。但是卡耐基克制了自己的情绪,并主动迅速地在广播里向听众道歉,还特意给那位侮辱他的女士打电话,向她承认错误,并表示抱歉。结果那位女士反而为自己写那封信的内容道歉。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善于倾听他人的批评,在对方的话语中去理解他人的感觉。当你批评别人时,也要尽量做到以开放的心胸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了解对方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感觉,不要强迫他人改变他们的想法。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正可以趁此机会多听听对方对你的看法,没有必要说:“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不是那样的人。”如果你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你就可能和他产生同感,借着倾听别人对你的批评,你可以知道在对方的眼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做使你不至于认为对方的看法都是不对的。
    即使别人对你的批评是破坏性的,有时候你也可以从这些线索中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想法,你可以从破坏性的批评中去找寻建设性的意义。
二、  约拿情结
    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他一直渴望得到上帝的宠幸。有一次机会来了,上帝派他去传达圣旨,这本是一桩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助其如愿以偿,但是,面对突然到来的、渴望已久的荣誉,约拿却莫名其妙地胆怯起来。他逃避了这一神圣的使命。这是人们心理所固有的内心冲突,既渴望成功,又害怕争取成功的路上往往要遇到失败,害怕成功到来的瞬间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害怕取得成功所要付出的艰巨劳动。人们这种心理表现被心理学家称为“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概念。他指出:“我们害怕自己的潜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在我们最得意的时候,处在最得意的条件下,在我们最雄心勃勃的瞬间,我们通常总是害怕那个时刻的到来,我们又会为这种可能性而感到害怕、软弱和震惊。”
    这种约拿情结的阴影我们经常会听到。比如在比赛场上曾经创新过辉煌的运动员,由于心理压力的沉重,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而惨遭败绩。科学史上的科学家也常常受到约拿情结的影响,德国的化学家维勒就是这样。1824年23岁的维勒用氰氢酸和氨水进行化学反应,获得了草酸和尿素。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只能在动植物体内生成,无法人工合成。无机物不能制造出有机物。维勒的发现受到了不少人的嘲笑,就连他的老师也挖苦说:“如果实验室里也能生产尿素,实验室里也可以生产一个小孩。”
    年轻的维勒并不害怕这些,他花了4年的时间进行研究,验证了自己的发现,并于1828年发表了《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的论文。这篇论文揭开了有机化学发展的新纪元。众多的科学家闯进了这个领域,新发现一个接着一个。有机化学的黄金时间来到了。
    但是,有机化学的开创者维勒却突然停下了前进的脚步,他本来可以轻车熟路地走进有机化学的领域,维勒却一直停滞不前。他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说,“有机化学当前足够使人发狂。它给我的印象好像是一片充满了最神奇事物的原始森林,它是一片狰狞,无边无际的、使人无法逃出来的丛莽,使人非常害怕走进去。”他确实没有走进去。
在有机化学领域,维勒再也没有做出新的发现。他开创了有机化学研究的新天地,却害怕走进去。约拿情结阻止了他的前进的脚步。但是另一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凭借着探险者的勇气,却大步地闯进了有机化学的世界,他说:“化学正在取得异常巨大的成就,以异常迅速的步伐发展,希望赶上它的化学家们正处在不断‘脱毛’的状态。不适于飞翔的旧羽毛从翅膀上脱落下来,而代之以新生的羽毛。这样,飞起来就更有力,更轻快。”同时,李比希自觉地“脱毛”,加快知识更新和“充电”。正是这种强烈的成就动机和自我完善,使他在有机化学领域获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成果,成为德国的化学之父。
人们为什么既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呢?因为人们害怕争取成功路上所要遇到的失败,害怕取得成功所需要付出的极其艰巨的劳动,害怕成功到来瞬间所带来的心理冲击,也害怕成功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压力。
三、麻木
有一则煮青蛙寓言说,如果将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它会立刻试着跳出。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入温水中,不去惊吓它,它将在水中不动。这时如果慢慢将温度升高,青蛙仍然不动,随着温度的慢慢上升,青蛙变得越来越虚弱最后无法动弹。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体内感应威胁的器官对外界反应迟钝,最终导致自身生命的丧失,说明青蛙处在温水中容易产生麻木现象。
    习以为常是人的思维本能,它一方面规范了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让我们顺其自然,轻松地生活,但是它又局限了我们的思维。作为需要进行创新思维的人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我们需要对各种自然奥秘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还要不断培养和加强自己的好奇心,警惕和克服麻木迟钝的思想情绪。强烈的好奇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驱动器,年轻人尤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强烈好奇心。
四、只寻求惟一标准答案
    一位研究人员曾经统计过一个读完了普通大学的同学,将进行2600次测试、测验和考试,于是那个“标准答案”的态度在他们的思想中变得根深蒂固。对于某些常见的问题而言,这也许是好的,因为这些问题确实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问题并不是这样的。生活是模棱两可的,有很多正确的答案,如果你认为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那么当你找到一个时,你就会停止寻找。实际上这些学科中的有关定理和公式是人创新能来的,只是在学校里却不教给同学这些定理和公式是可以改变的,而是讲这些是被肯定了的。
    由于在学校里长期受到惟一标准答案的教育,那么在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单位,当企业领导要求他发明一种新的产品、开拓一方市场时,他往往会手足无措。如果在进行创新设计和发明的时候,匆忙地只想出一个主意就急于拍板定案,那么很难有真正高质量高水平的最佳方案。
    总之,如果要有所创新,有所创新,我们就要善于发现众多的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都有成功的希望。有些习惯和行为有助予创新力发挥作用,有些则会严重破坏创新力。寻找惟一答案就会妨碍创新力的发挥,寻找多种可能性则会推动创新力的发挥。
五、认为我不行
  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j让他们学习一门新技术,本来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他们却说:“我那么笨,能行吗?”让他们负责一项新的研究课题,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们通常会听到人们感叹“创新难,创出成功更难”。事情还没有做,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行呢。实际上,在这些人喊“难”之时,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不能正确地相信和肯定自己的力量,没有建立起有所作为的信心。这就是典型的“自我贬抑型思维定势”,就是总认为自己能力低,办不到,从来就不会去尝试一下。如果他能够打破这种思维定势,从内心树立起信心,他会突然间发现在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能力。 
    我们可能会碰到这样的人,坐在家里与人聊天时说得天花乱坠,描绘出自己将会有百万身家,但是一到上班时又是照样干活。正如人们所说的一夜千条路,天明照样卖豆腐。
为什么这些人只想不干,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认为自己不行。缺乏自信。
    但是,实际上人的潜能是无穷的。我们可以认为,每一个人的天生能力彼此并没有多少差别,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以外,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一般来看,人仅仅使用了自身能力的3%,即使被称为20世纪最发达的大脑的拥有者爱因斯坦,也只不过用了10%。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只要自己认定任何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都有实现的可能,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人体的潜能,充分运用人脑所没有使用的97%。
    人生的成功与否,固然与外部环境有关,但更与自己的成功意识有关。科学家对创新性人才的调查显示,创新性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怕失败,不甘示弱,不认为自己不行。   
    实际上人们的智力差别并不大,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的人只占很少部分,大多数人是中等智力。有些事业上的成功者,并不是他们的智商特别高,而是由于他们的心理素质好。“我能行”的成功意识能够促进事业的成功,“我不行”的失败意识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
    “没有自信”、“自卑感太重”,越是像这样过低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越会妨碍自我价值的实现,越是过低地评估自己,成功与幸福就离你越遥远。   
    你要坚定地相信:“无限能力”和“无限的可能性”就隐藏在你体内的140亿细胞中,你是宇宙中最伟大的,你拥有极其精密、神奇的构造。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被赋予了发挥其本身所必须的能力,你同样被赋予了只有人类才有的无限的能力。地球上的生物生命40亿年,而人类历史只有200万年,你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智力最发达的。认为“我做不了”、“即使现在开始做,我也比不上人家”等等,过低评价自己是不明智的,抱着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想法而去祈求成功、祈求实现理想是不现实的。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客观地评价自己,拿出自信,积极进取,相信“我能行!”“我拥有无限的能力。”曾经被学校教师称为“傻瓜”的爱迪生就是从来没有缺乏自信,在他年轻时所写的东西里可以发现他一直对自己的评价是很高的。
    同样的,我们也不要受到他人贬斥的影响。例如人家认为“你根本就不行”、“你根本就没有什么才能”、“你这样做下去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等等。假如轻易地受到别人的这样的评价就放弃努力也是不会成功的。即使是一个卓绝超群的人,也没有能力看透你的未来,我们不必在意他人的评论。在面对这些贬低时信心毫不动摇,始终坚定不移地向着既定目标努力,在苦难中奋力向前,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六、求稳情绪
  我们的社会是以求稳为特点的,因此在人们内心深处不敢冒险,只想着老老实实地过那种千篇一律的平淡生活,这就是人们的求稳型思维。
    在求稳型思维的束缚下,我们每次尝试新事物时都会感到不安,心跳加快,冷汗直冒,于是会对自己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守着我熟悉的环境该多好”。于是不再让自己尝试新事物,进行新的冒险,保持着旧的习惯,旧的思维。
    人们的求稳思维实际上是与恐惧失败相联系的。做事一旦失败,我们首先可能要“自我低估”,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且别人可能会小看我们。再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失败后我们可能会降低经济收入和政治地位,最后我们会发现,人们对你的热心会降低,不再支持我们今后要做的事情了。这些我们都十分清楚,因此我们害怕失败,不敢冒险。
    然而,大多数人对失败的恐惧程度可能是有些过分的。实际上任何人都有过失败,但我们不仅照旧生存,后来还可能因祸得福。有些商业经营失败者都持此观点。在战斗中受伤的军人,他们还在鼓吹战斗的好处。显然,我们对一些小的挫折恐惧过甚,因此使得大多数人在成熟后的求稳心理超出我们所想。
    试想如果让你拿明年的所有收入与另外一人通过抛硬币的方法赌博,如果你赢了,你的收入加倍;如果你输了,你明年的收入将是零。可能绝大多数人不敢做此赌博。如果调整一下输赢比例,如果赢了,明年的收入将是3倍,如果输了,明年的收入不变,这样的话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参加。有人做过统计,大多数负责而成熟的人士,要在保留明年收入的60%-100%之间的情形下才肯加入赌博。但是在实际的创新时间过程中,创新成功的概率往往达不到一半以上,于是大家都宁愿守旧而不想创新了。
  在创新的道路上,将要面对的艰难还太多太多,然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投身到充满创新的斑斓世界中去,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相关资料
  • 暂无资料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5108589号 广东省音像制品制作经营许可证 粤音制证字第 B005号信息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 粤字第92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粤B2-20080129号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5-2011 ichinaceo, All Rights Reserved